曾有國慶閱兵在雨中舉行
其實在我國舉辦國慶閱兵的歷史上,并非沒有遇到過下雨的情況。例如1956年的國慶閱兵式,對當時的全體受閱官兵來說,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閱兵式在大雨中舉行。這一年的閱兵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國慶閱兵中的唯一一次雨中閱兵。
曾在50年代作為首都國慶閱兵海軍院校受閱方隊總教練的孫國楨老人回憶,當時,冒雨游行的群眾慶祝游行隊伍可以打傘,解放軍隊伍則不能。但是雨越大,受閱戰士們的士氣就越高昂,越是要走得比其他方隊更整齊。
孫國楨老人說,那時閱兵部隊集中在北京訓練,白天訓練,晚上除了學習還搞文藝活動,看戲看電影。有一次,在中山公園的露天音樂堂看京戲,下起了大雨,他們的隊列一個人也不動。
只要臺上演員不停戲,戰士們就不動身,以示對演員的尊重。結果同一出戲,連看了三次,可巧了,三次都下雨,愣是沒看完。但這樣的作風,演員們都很感動,說:這就叫解放軍!
那時的天安門廣場、長安街遠沒有現在這么平整,一場大雨,盡是水洼。但受閱方隊經過天安門時,依然步伐整齊劃一、口號雄壯響亮、精神十分飽滿。他們身上蒸發出的熱氣,形成了一層薄霧。遠看,只見鏗鏘正步將水花踢得四濺!
閱兵結束一看,受閱官兵不僅皮鞋、褲子全濕了,上身也全濕了,腰以下可以絞出水來,但是他們依然圓滿完成了任務,通過閱兵式展示了身經百戰的人民軍隊的頑強作風、高昂士氣和不屈不撓的堅定意志。
當然,1956年的國慶大雨還是帶來了遺憾:當年的空中閱兵被迫取消了。孫國楨期盼能在國慶閱兵時看到我軍最新國產噴氣式殲擊機的愿望落空了,這個心愿直到1957年的國慶閱兵式才實現。
國慶閱兵下雨怎么辦
后來,人們也在想辦法避免再出現國慶閱兵下雨的情況。如今,我軍擁有能夠改變天氣的特殊部隊。部隊由氣象專家和來自空軍運輸航空兵師、空降兵團的官兵組成——他們的“敵人”,就是國慶當天可能出現的影響閱兵的云、雨、霧天氣。
運輸機裝上“大漏斗”和“火箭彈發射器”
消云、減雨作業,要通過飛機播撒環保催化劑來實現,所使用的飛機是運輸機,在每架運輸機機艙的中部,都加裝了一個方形鋼質“大漏斗”,“大漏斗”下長方形的“鋼嘴”,伸出到機腹之外。
這就是消云用的催化劑播撒裝置,催化劑從這個“鋼嘴”播撒出去。播撒裝置上有個搖柄,可以秒計算精確控制播撒量。減雨催化劑的播撒裝置則像武裝直升機上的火箭彈發射器,每個播撒裝置可以插10根碘化銀焰條。焰條作業時并不發射出去,它的外殼在燃燒完要帶回地面。
卡車架上渦噴發動機
消霧,是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中的另一個重點,主要針對閱兵空中梯隊駐訓的機場。大霧直接影響著飛機的起降,當機場能見度小于閱兵規定的1公里時,就要用消霧車噴出的氣流將霧氣吹開。
消霧車的底座是卡車,每臺上面安裝了一個退役的渦噴飛機發動機。這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做法,在國外也有類似的裝置。一般1條跑道用10臺左右這樣的消霧車,在一側一線排好,工作30分鐘后,可使水平能見度增加800米至1000米,并持續30分鐘以上。
我們的閱兵這么多年,基本上都沒有碰上下雨天,只有1956年的國慶閱兵時遇到了大雨,這對于我們新中國來說是一種考驗,那一年是我們唯一一次在雨中進行的閱兵,難度出奇的大。